中国古代的历代帝王普遍主张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,甚至夸大其词地称自己为“天子”。这背后反映的,是中国古代皇权“展示型”权力的深层特点。皇帝往往宣称自己的权力源自天赋的美德、血缘的神圣和命运的安排。因此,对于古代皇帝来说,他们的核心职责并不是让百姓或官员直接参与政治决策,而是通过各种形式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权力、道德和尊贵,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天命。对于封建社会而言,这种方式极为有效。于是,皇帝的日常生活几乎都充满了各种权力展示的元素,从他们所乘坐的马车到冠冕上的珠翠,每一细节都无不透露出皇权的威严。
在这些权力展示的手段中,“鼓吹”无疑是一个皇帝特别重视的领域。最初,鼓吹是皇帝专享的特权,只有得到皇帝特别许可的人才有资格享用这一荣誉。因此,鼓吹的掌控权变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权力的变化。汉代的“鼓吹”可以理解为一种结合了仪仗队和乐队功能的文化表现。皇帝在进餐时,鼓吹者仅需奏乐;而若皇帝出巡,鼓吹者则会同时担当起仪仗队的职能,展示皇家威严。实际上,在任何需要彰显皇权威严的场合,几乎都能见到鼓吹的身影。正因为如此,现代汉语中“鼓吹”一词的“宣扬”意义,也与其在汉代用于宣扬和赞美皇帝的功能紧密相连。
展开剩余78%鼓吹在汉代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事物。通过现代学者对考古和史料的研究,我们知道鼓吹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西北地区,最初是游牧民族的一种日常音乐。直到秦末汉初,这种乐器才开始在中国边疆流行开来。尽管在汉初,鼓吹乐已经得到了皇帝的关注,但当时,豪强如班壹依然能使用鼓吹,且并未受到舆论的强烈指责,说明鼓吹尚未完全被皇帝垄断。然而,这一情况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改变。汉武帝在16岁即位,充满活力且雄心勃勃。当窦太后去世后,他迅速展开了对匈奴的征战。在战争的推动下,大量的士兵被派往北方边境,这种人员流动意外地促进了边疆鼓吹乐的传播。汉武帝听闻后意识到鼓吹乐对于强化皇权的独特作用。
汉武帝认为,鼓吹乐结合了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的特点,既不如纯粹的吹奏乐柔弱、雅致,也不如单纯的打击乐粗犷、喧嚣,正好符合他自认为具备的美德。因此,他迅速将鼓吹乐垄断并赋予其神圣地位。皇帝常常在昆明池游玩时,命令鼓吹者进行演奏。古代皇帝的威严被视作至高无上的存在,理论上,任何敢挑战其权威的人都将受到严厉惩罚。自从鼓吹被确立为皇帝的专有权利后,任何未经许可的鼓吹行为都被视为“僭越”,其行为者往往遭到重罚。例如,汉昭帝时期的韩延寿因擅自享用鼓吹乐被诬陷,最终因触犯皇权被处死。
随着鼓吹乐成为皇权的象征,皇帝所授予的鼓吹特权也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荣誉。尤其在汉武帝时期,四方征战不断,汉朝征服了大量的土地。然而,远征的代价极高,且由于汉武帝对修仙的浓厚兴趣,他并不愿亲自巡察边疆。因此,他选择将鼓吹权授予新设立的边疆郡,以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与威严的宣扬。这一行为反映了汉武帝对鼓吹特权的慎重分配,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皇权象征的深刻理解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东汉的情况发生了变化。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短命的朝代之一,其皇帝的寿命普遍较短,导致皇帝在政治上的权力常常被外戚和宦官掌控。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局面下,东汉的皇帝常常依赖自己的母家或外戚势力来维持统治,而这种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不断升级,最终在汉末引发了董卓之乱。因此,东汉的“鼓吹权”逐渐发生了变化。最初,只有皇帝才可以授予此权利,然而随着“权力轮回”的出现,很多地方的军队、权臣甚至外族领袖都获得了这一特权。虽说这是一种激励政策,使得这些人物对国家表现出更多的忠诚,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皇权象征的“贬值”。当每个地方的将领和权臣都拥有鼓吹权时,皇帝的尊贵和独特性便难以得到有效彰显。
为应对这一局面,东汉的皇帝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黄门鼓吹的特殊地位。黄门鼓吹原本在西汉时期并未受到重视,但在东汉,由于鼓吹权的普遍化,黄门鼓吹的重要性愈发凸显。黄门鼓吹是专门为皇帝准备的近距离鼓吹队,其特殊性在于更加接近皇帝。因此,在东汉时期,所有关于皇帝鼓吹的记录通常都会注明“黄门鼓吹”。尽管这与传统的鼓吹并无本质区别,但在表面上,它所代表的却是更加亲密的关系以及对皇帝威严的强化。
实际上,古代帝王的权威并非完全源于实际控制,而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表面上所展示的威严与象征。这种通过仪式和象征来展现的权力,使得百姓和官员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对皇帝至高无上的印象。这种权威,虽然无法解决皇帝与外戚、宦官之间的实质性斗争,却能有效巩固皇帝在民众和官员心中的神圣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钱龙配资-炒股配资开户识必选-正规实盘配资网站-配资放心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